私家收藏古籍是一个小众市场。
龚明德家中藏书丰富。
可能没有哪个市场像古籍一样,容易产生蝴蝶效应。
一方面,古籍市场上流传着各种投资者“一夜暴富”的传言,另一方面,这个市场又显得十分脆弱。成都一位有20多年经验的古籍玩家老张说,古籍投资风险不小。甚至一个新入场的投资者,就能轻而易举地搅动整个市场的风暴。
风云突变 红印本爆炒之后被腰斩
如果不深入了解古籍,就不会知道其中居然有如此之多的门道。对于初入行的新手而言,选对古籍主题尤为关键。“古籍有很多主题,精刻本、红印本、内府本……不一而足。”老张说。
并非每个主题的古籍都容易发现珍品。“有人专门收内府本,就是皇家刻的书,给皇子皇孙们看的。”老张说,内府本刻工讲究,如同宫廷画一样,纸墨、笔工、刻工及装订都是最好的。内府本尽管制作精美,内容不一定有多高的价值。“内容一般是四书五经,历朝历代都在雕刻。市场存量大,再加上内容不新奇,这一主题不见得具有收藏价值。”
另一方面,也有人对明代的套印,也就是红印本情有独钟。套印的古籍,除黑色字体外,还会套印一次红色。因为稀有,红印本曾在一段时期内被炒到了极高的价格。“原本一册红印本只值一两万元,在2010年前后,价格迅速成倍上升。一本明代的红印本《诗经》可以卖6万,明版红印本《苏东坡文集》可以卖到10万。不过很快,价格又开始下降,目前,这类红印本价格相对2010年,已经腰斩。”
市场很小 几千万就能搅起风暴
其实,古籍市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玩家只是一个小众群体。小到什么程度?如果有个财大气粗的人,短时间内投入几千万购买古籍,就可能在整个市场中搅起一场风暴。
老张说,前几年红印本古籍价格疯涨,就是因为一个北京玩家搅局。“玩家的弟弟是一家证券公司老总,拿出几千万让他买书。”结果,整个市场迅速闻风而动,价格一路飙升。而几年后,这位北京玩家意外去世,他弟弟把手中的书全部抛售,整个市场行情应声而降。
类似的事例还不少。“杭州一个地产老板,参加拍卖会经常包场,拍卖会上所有的书全都买走。”老张说,过了几年,房地产不景气,这个老板又开始卖书,那几年书价垮下来跟他有很大关系。
一古籍玩家说,市场行情好时,“一本书今天卖一万,明天可能卖一万五,后天就可能涨到两万。”这种感觉确实很让人振奋,但书价垮塌时,也有不少人被套牢。
兴趣所在 是对抗风险的最大武器
在变幻莫测的古籍市场,不排除有真正的高手,通过高超的鉴定技术和敏锐的市场嗅觉,获得巨大成功。事实却是,这种高手并不多见。
成都数十家古书店中,像老张这样做到一定规模的不超过五家。大部分玩家,做着依靠倒卖古籍发财致富的梦进入这个市场,最终都因为梦碎而黯然离开。
“收藏古籍,还是应该出于自己的兴趣,而不是想着发大财。”老张说,他当年步入这一行,就是因为自己喜欢读书,也爱买书。在老张的店里,可以感受得到他对古籍的喜爱,桌面上始终摆着一套工具,用于古籍修复。他捏着一张古代的纸片说,把纸揉成团再摊开,喷上水,压平,经过一夜,纸会像原先一样平整硬挺。“现在的工业用纸就不行,怎么压都有褶皱,这也是古籍的魅力所在。”
专门租一套房存书 退休教授藏书10万本
对于钻研学术的学者而言,古籍是他们的精神食粮。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龚明德,就是其中代表。在成都,无论是旧书摊主,还是旧书店主,几乎没有不认识龚明德的。别人出高价,不卖,龚明德来了,店主低价出售的事,时有发生。
64岁的龚明德淘旧书,不为投资增值,而是为学术研究之用。在他看来,这也是古籍在当今社会的一大价值体现。他的家里,一半的空间都被书柜摆满,书柜摆不下,客厅的空地也被装满书籍的纸箱摆满。这不是全部,他还专门租了一套房子,用来存放其余的书卷。
如今,龚明德的藏书已经达到10万本,不过,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藏书家,“我应该算是一个存书家吧,所有的书籍都是有用于学术我才会买,不知不觉就有这么多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