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预警
随着夏季的即将到来,野生菌进入生长旺季,即将大量上市。野生菌一旦采摘、食用不当,极易引起中毒,重者将危及生命安全。为有效遏制、防范食用有毒野生菌造成食物中毒事件发生,保证人民群众在享用美味野生菌的同时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发布2020年昆明市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预警:
一、严禁学校食堂、集体食堂、农村客堂、婚丧宴请、大型会议等群体用餐单位加工食用、出售野生菌类,禁止农村家庭自办宴席加工食用野生菌,避免发生野生菌引起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餐饮经营单位要严把野生菌的采购关,严格加工,留样备查,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二、广大消费者谨慎采购食用野生菌,不随意采食、出售、购买当地不熟悉或难以识别毒性、已霉烂以及生长在喷洒农药、施以化肥的庄稼地里的野生菌类。也不要采摘在路边、或者粪池边等容易受到污染的野生菌。外出就餐食用野生菌应选择有经营资质的餐饮店,在服务员的指导下食用。
三、野生菌不宜凉拌食用,要炒熟煮透后再食用。建议不要混合食用,每次只加工和食用一种野生菌,避免因不同种类的菌类混合后产生反应,发生中毒。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以避免所含成份与乙醇发生不良反应引起食物中毒。
四、食用野生菌不要勿进七大误区。误区一:鲜艳的野生菌有毒,颜色普通的就没有毒!真相:这是有关野生菌的谣言中流传最广的一句。事实上,颜色与形状并不能简单区别野生菌是否有毒。鸡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红菌等颜色鲜艳、味美可食;而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属剧毒野生菌则为灰白色,并有清香。误区二:野生菌和银器、大蒜一起煮,变黑就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真相:银针验毒是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但毒野生菌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大蒜里的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野生菌完全无能为力。误区三:生蛆、生虫的野生菌没有毒。真相:人和昆虫的生理特征差别很大,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同一种毒野生菌对于人和昆虫来说,很可能是“避之砒霜,我之蜜糖”。误区四:长在潮湿处或粪便上的野生菌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野生菌无毒。真相:所有的野生菌都不含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自养,只能寄生、腐生或与高等植物共生,同时要求比较高的环境、湿度,因此都倾向于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环境的“清洁”和“肮脏”与野生菌的毒性无关。比如鹅膏、口蘑、红菇中的一些有毒种类就生长在相对清洁的林中地上。误区五:有分泌物或者受伤变色的野生菌有毒。真相:有的毒野生菌的确有分泌物或会受伤变色,但是有一些多汁野生菌受伤后有乳汁分泌,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它们不仅没毒,还是美味食用菌,比如奶浆菌。误区六:以前年年都在同个位置采野生菌都没有中毒,所以放心!真相:环境变化的影响,同一位置的野生菌也能出现基因变异,出现毒素。误区七:毒野生菌只要做熟了就不会中毒!真相:毒野生菌毒素毒性稳定且耐热,一般烹调方法根本无法破坏,加入其它的作料,比如大蒜、生姜等,也不能破坏毒素。
五、食用野生菌后10分钟到48小时内,如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应提高警惕,及早到医院就诊,同步可以立即采取以下方法:⑴如意识清醒,可让病人饮浓茶或微温开水,然后用筷子刺激咽喉部,促使呕吐。如此喝水、吐出,反复多次。⑵吐、泻严重者,要多饮水并补充电解质(药店出售的腹泻的口服补盐液即可)⑶在自行救治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送病人到医院抢救,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消费者如果是在外就餐食用野生菌后出现中毒症状,应尽快就医,除保留病历和化验报告等相关资料外,还应及时拨打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电话12315。医疗机构要做好食物中毒应急救治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积极抢救中毒病人的同时,应及时向当地卫生和市场监管部门报告,卫生和市场监管部门要及时报告当地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五、各级政府、市场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一经发现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同时,做好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防范,及时处理各类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案件,加强信息沟通与协作,广泛向本辖区、本行业公众宣传预防野生菌中毒的知识,严防野生菌中毒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昆明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2020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