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视又出来辟谣了。
自从旷视决定冲击人工智能IPO第一股之后,进程可谓坎坷,其故事性或者可与其精湛的力量相媲美,也难怪周围的人都齐呼——“这是一条最艰难的路”。可以简单回顾下:
2019年8月,旷视正式向港交所提出申请,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融资规模预计为10亿美元,力争11月初举行上市聆讯;
2019年10月,美国商务部将包括旷视在内的28家中国机构和公司列入美国出口管制“实体名单”,上市进程受阻,港交所上市委员会要求旷视对此作出解释并补充相关材料,出师不利让联想创投、创新工场等股东已经赎回优先股并退出了股东行列;
2019年11月,媒体报道旷视未通过港交所聆讯,旷视回应“报道不实”;
2020年1月,媒体报道旷视公司上市申请已经获得了香港证券交易所批准,融资5亿美元的IPO计划重新回到了正轨;
2020年2月,媒体报道旷视在港股的IPO申请已经失效,旷视回应“上市进程仍在正常推进中,正在更新材料”,同期由于疫情影响,原本计划在二月份招股的旷视暂定推迟上市计划;
2020年6月,媒体报道称旷视中止了港股上市计划,并表示旷视已经通过港交所聆讯,是主动放弃上市。对此消息,旷视方面回应:“科创板支持和鼓励“硬”企业上市,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好机遇,旷视正在积极考虑。同时,中止港股上市消息不属实。” 截至目前,旷视在港交所提交的上市申请状态仍然为“失效”状态。
……
这看完是否有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感觉,至于后面再爆出什么新闻,除非IPO成功,不然估计媒体圈的朋友已经波澜不惊了吧。笔者认为这里面有两个“难题”值得业界去认真思考的:
一是港股上市的难。上一个在港股上市铩羽而归的安防企业,叫宇视,在众多企业中最接近“国内安防老三”地位的厂商,前面两家都已经牢牢占据全球前五的地位,优先选择港股有很多原因,如借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扩大公司影响力、资本市场规模庞大容易融资、同股不同权模式等等,归根结底是更大的市场、更灵活的方式。
宇视难在市值被低估,旷视难在变现难。从招股书中数据显示,旷视2016—2018年亏损金额为3.428亿元、7.588亿元和33.516亿元,而2019年只是上半年就已经亏损52.002亿元。情况类似的寒武纪,在今天已经完成了过会,因此未来旷视如果选择科创板,可能也是情理之中。如同其相关人员对媒体表示的那样——“现在这个时间点,穿Gucci真的比穿李宁好吗?”。
二是AI企业的盈利难。外表风光的AI企业,10家企业有9家亏损,还有1家在申请破产。2020年4月,全球知名AI公司Wave Computing申请破产的消息,刷屏了全球的圈,这也引发了资本市场对于国内AI企业发展现状的担忧。开始思考“算法”如何落地的问题,已经可以从各大AI公司的宣传中可以看到,“解决方案”的篇幅已经超过了原来的纯“人工智能”,从Face++到Brain++,旷视似乎已经找到了新的出路,但资本市场的疯狂已经不再。
据统计,相比于2018年,2019年人工智能企业的融资金额由1484.53亿元下降至967.27亿元,下降幅度达到34.8%,融资数量也从737次下降至431次,下降幅度达到四成。要填补AI技术与用户实际之间的鸿沟,或者需要旷视等公司更加的接地气,但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改变下策略那么简单,它需要真正沉淀到行业的田间地头里。
“我们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拓荒者,经常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我们尊重疯狂的想法,也青睐那些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的人。”旷视创始人印奇在招股书中表示。
在回答上交所的“灵魂20问”中,寒武纪回复,“除募集资金外,寒武纪未来3年内仍需30-36亿元资金用于新款芯片研发。”
如果对比下,笔者认为还是寒武纪更加的实在——造芯缺钱,更能放下AI独角兽的身段。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迎难而上,抢滩IPO,仍待长云舒卷,且待雨歇风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