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哩哔哩(简称B站)是一家年轻的视听文化新型传媒公司,由小众过渡到大众,在短短的数年内便成为了国内活跃用户总量数一数二的网络视听平台,一直以来都源源不断的为国内青年输送了大量优质的文化内容,而提及B站,就不得不提它背后的守护者,B站副董事长兼首席运营官COO李旎。
今年是B站成立的第九个年头,3月28日刚刚在纳斯达克上市,招股书显示B站最新的月活跃人数已突破7600万人,日均留存时长76.3分钟。92.8%的用户在30岁以下,超过一半的用户集中在20~24岁,全部是具有潜在高消费力的年轻人群。B站称他们为中国的“Z世代”——这批年轻人思维开阔,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享有领先全球的物质基础、发达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教育。而当年让很多人看不懂的“在视频上发文字”的弹幕已成为各大视频网站乃至一部分主流电视台的标配……
用户基数的扩大、关注度的提升、逐渐褪去的小众标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B站和爱奇艺、优酷以及腾讯视频这三家分别由BAT加持的视频网站对标,但B站从来没有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在版权、流量和点击率。B站的核心是“社区”,它更像一家物业公司,年轻用户是一个个小区业主,外界关注的是B站这家物业公司能收多少物业费,而B站似乎更在意小区业主满不满意。
三个人统领着B站这个大社区,一个比一个低调。此前一直在台前的是董事长兼CEO陈睿,A面是互联网老兵,猎豹移动联合创始人,经历了金山软件和猎豹移动两次IPO,B面是一名资深动漫迷。作为B站前两万名种子用户,对其进行了天使投资,在猎豹移动成功上市后,立刻加入B站,掌舵整体战略;被投资的是创始人徐逸,人称“9bishi”,二次元圈子的意见领袖,一举一动都会被围观,不过极少在公开场合露面;第三位是2014年和陈睿同期从猎豹移动加入的李旎,这位自称不是“二次元”、性格和经历也都迥异于前两位的85后女性COO,以她特别的视角理解、融入并管理着这个年轻社区,构成了今天B站拼图中的重要一块。
总是被一句话打动
李旎大学毕业的时候,创业还没成为一股风潮,大多数年轻人的工作首选要么去外企,要么做公务员。李旎对“升级打怪”的职业路径并不感冒,她想做些更有意思的事,于是毕业即创业,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给公司提供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以及投资相关业务的落地服务。
那时还没有人提移动互联网,当时流行的说法叫移动终端,不过李旎服务过的客户见证了这波技术浪潮:从一开始的索爱、诺基亚变成了今天的小米、华为。当时不过25岁的李旎作为创始人只负责一件事——“我必须搞定CEO,才能拿下这笔生意”。李旎做得很出色,不只是跟互联网圈的大佬混了个脸熟,还直接被客户“挖角”。客户一来是认准了李旎这个人,二来觉得能省下一笔服务费。比如雷军就邀请李旎去顺为资本或者小米,李旎一直没答应,觉得自己做投资还年轻了点,更重要的是个性使然,自己干到底自由。
但还是有人紧追不舍,这个人是猎豹移动联合创始人、CEO傅盛。当时猎豹移动还叫金山网络,名气和段位远不及今日。傅盛对李旎“软硬兼施”:先是在一次去乌镇团建时,傅盛把自己喝醉,拉住李旎的团队问他们希不希望李旎有更好的事业和发展,团队当然同意。傅盛转头跟李旎说,“你看,团队的人都说好”,接着给李旎开了一个极具诚意的offer——现金部分跟自己一样,股票上也不错,而且如果放不下团队,可以一半时间在团队,一半时间在猎豹。
最终打动李旎的不是offer本身,而是傅盛说的一句话,“既然你这么熟悉我们,要不一起做一番事业?”
别人邀请李旎,说的都是具体的事;傅盛“做一番事业”的说法,让李旎下了决心,成为当时互联网公司最年轻的人力高管。从2012年到2014年,李旎经历了猎豹移动从四五百人到两千多人的团队扩张,最后成功伴随猎豹上市。“这段经历补充了我之前从来没面对过的事,包括异地管理、新老团队的融合以及和对细节极其严苛的傅盛的合作,有一种种一下子全经历完的感觉。”
上市对企业而言既意味着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篇章的开启,对人也一样。猎豹联合创始人陈睿在上市后选择追随自己的B面,奔赴他三年前投资的B站跟1989年出生的徐逸一起“折腾”。徐逸专攻内容,陈睿领衔产品和技术,做个体现兴趣爱好的网站是够了,但做一家企业远远不够。陈睿需要帮手,这时他找到了李旎。
李旎和大多数生活在三次元现实世界的人一样,对二次元文化仅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经典作品,比如动漫《灌篮高手》。李旎照理应该对陈睿的邀约不感兴趣,何况两人在猎豹时的交集并不多。然而对于陈睿的邀约她却一口答应,同样是因为一句话。
李旎有个理想是推动动物的生存权益,尤其是那些患有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免疫系统疾病的动物,这类疾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李旎自己曾被医院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一度连续住院,瘦到只有70多斤,因此对这一关注度不高的群体始终感同身受。在创业咨询公司的时候,跟CEO们聊完业务,李旎也会时不时聊聊这个理想,阅历丰富的CEO们通常的反应是:“你太年轻了”“你会变的”。而陈睿和徐逸的反应却很一致,“很好,我们一起做”。李旎觉得这两人未必喜欢动物,也未必了解强直性脊柱炎,但却感觉遇到了知音。
所以,当陈睿邀请李旎加入当时只有40多人的B站时,她完全没有因为自己不是“二次元”而却步。
原来大家都一样
“这个事情很轻松,你看公司每个人都很开心,只要满足我们的用户,让他们开心就好。”这是陈睿最初派给李旎的任务,没有具体的分工和定位,什么事都三人一起商量,李旎也开始对陈睿、徐逸以及B站有了新的认识。
“徐逸看上去比较宅,不太说话,但内心有个大宇宙,有种跟他年纪不相称的气场;陈睿相反,经验很丰富,但其实他内心很宅。”李旎记得有一次和两人去看展,她和徐逸一边讨论内容一边讨论模式,陈睿突然消失了,原来他真的跑到自己感兴趣的展区拍照去了。李旎特别理解也特别喜欢这样的人,他们对现实之外的生活有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执着于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即便在旁人看来可能很傻。
B站的用户也是如此。要想在B站上发弹幕或者评论,必须要先通过一份关于二次元常识的百题测试,大多数三次元访客会在中途放弃,最后在一些电商平台上催生出类似“付费代答、会员秒过”的服务。但过去几年,依然有三四千万用户通过测试成为了B站会员,这比每年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人数还多。
李旎也有一个自己的世界。“我是那种很怕演唱会散场的人,从小就是,也怕参加婚礼,我最好姐妹的婚礼都没参加。我是好学生里的坏学生,坏学生里的好学生,以前跟朋友去卡拉OK玩到凌晨,我会看着他们喝醉,自己从来不喝酒,但散场的时候我要看着他们一个个走完才安心。我很享受热闹,但骨子里又是个孤独症患者。”
B站内部对二次元人群有过一句总结性描述——追求个性的离心力和害怕孤独的向心力,是一种微妙的中和状态。他们希望被理解,也愿意张扬个性,但又始终要确保自己的小世界不被打扰。李旎觉得她和所谓的二次元人群其实是一类人。
李旎越来越多地在陈睿和徐逸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知音感”原来有迹可循。“很多人问我们三个人平时做什么,我说除了工作就是在家‘蹲着’,真的,分别‘蹲着’。‘蹲着’的意思就是在家宅着,能不出去就不出去,能不见人就不见人,这是我们的共同特性。”
从台前到幕后
B站今天的团队规模已近两千人,陈睿统领整体战略、产品、技术和一大部分商业化,徐逸依旧专注文化和调性,剩下的都由李旎负责。作为首席运营官,李旎做得最多的事是孵化:人力资源团队、财务团队、法务团队、市场及公关团队等一个个部门从头搭建,还包括整个平台运营、版权引进和各类投资事宜,这些还只是面上看得见的工作,背后更多的是和陈睿与徐逸的协同,以及对自我的重新定位。
“我是一个喜欢先考虑实操的人,陈睿和徐逸比较乐观,乐观的时候会看得比较远,但我要想清楚这个事究竟怎么做。”李旎保留了早期创立咨询公司的行事风格:有好点子固然不错,但只是第一步,一定要有配套的整体落地方案。有时候李旎也会急躁,但一看到总是把“大事面前有静气”这句话挂在嘴边的陈睿就不那么着急了。一旦静得太久,李旎往往又会成为促成最后决策的那股推动力。
看上去三人之间形成了良好互补,但其中改变最大的是李旎。李旎是那种爱“打仗”“你不行走开,我来”的性格,可以说一直是“舞台上的人”,但在B站的角色需要李旎更多地学会配合、找到在各个领域比自己更专业的人,赋能并激励他们去开疆辟土。
“在这场战役中,陈睿是总指挥,有时候是徐逸,可能看不到我。”但李旎很认同自己在B站的幕后身份,她说这是她和陈睿、徐逸之间的特殊默契,三人从来没讨论过这个话题。
在B站“铁三角”中,李旎一直担任的是幕后人员,比起陈睿和徐逸轮番担任B站运营导向的总指挥,李旎很少被人看到,但是她对B站的热爱并没有少半分,就像她说的那样:“我只想守护B站”,李旎一直默默地担任着B站幕后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