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前所未有。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与全国各地一样,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两手”都要硬、“两战”都必胜,努力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1-5月,全区企业稳产扩产持续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99.7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4.6亿元;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73亿元;受疫情影响,各项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但辖区形成的产业基础正在发挥作用,后发优势凸显。
复工复产“快准实”
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助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运、早见效,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全区疫情防控形势可控向好,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回归正轨。
行动突出“快”。严格按照中央、省、市“控疫情、稳经济”的部署要求,把企业复工复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中央召开经济会议后第一时间将会议精神落实到位,相关企业只要防控措施到位即可自行复工,为企业全面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
目标制定“准”。以规模以上企业、建筑工地为重点,统筹兼顾中小微企业、个体户,分类指导、强化服务推进复工复产,切实降低疫情对经济影响,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工作开展“实”。在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助企纾困政策落实到位,帮扶吸纳就业多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及时推出“暖心十条”,区财政拿出6400万余元,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给予扶持,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实行领导干部挂钩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带队,主动上门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问题。
截至目前,全区有439户规上企业全部复工,复工率达100%,平均产能恢复达92.43%;规下企业核查13492家,个体户核查6009户,复工率达98%,人员到岗率达98%。
产业发展“显成效”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盯企业盯项目。今年以来,昆明经开区着重突出创新引领,把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着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重点项目落地开工。截至2020年5月,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6.9亿元,同比增长6%。
加快推进宝能汽车制造、普洛斯环普产业园、昆明醋酸纤维厂整体搬迁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步伐。成功申报国家和云南省第一批“装备制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打造“SAP(思爱普)中小企业工业4.0赋能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加大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力度,着力向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多样化方向发展,形成以云内动力、昆船、云南航天、嘉和、台工精密机械、昆钢重装等企业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目前,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41户,截至2020年5月,实现工业产值55.5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8%。引进云南省科学技术院郝小江院士领衔的“云南现代民族药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建设云南现代化中药产品开发研究中心、中药国际(欧盟)协同创新中心、云药资源品种第三方检验检测公共服务中心、中药CRO平台和GLP实验室,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截至2020年5月,实现工业产值5.5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以昆船、北方夜视、南天信息设备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企业加速聚集发展。截止2020年5月实现工业产值6.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3.2%。
昆明经开区积极打造光电新材料和有色金属新材料两大新材料产业链,带动下游能源、建材、机械等行业迅速发展。今年1至5月全区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产值9.4亿元。
招商引资“添活力”
把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对接企业投资需求和发展目标,实施精准招商。
今年疫情形势趋于稳定后,昆明经开区党政主要领导先后4次率队赴广东、上海、四川、江苏等地开展上门招商,拜访正威国际集团、康佳集团、成都海德康药业等16家优质企业,并达成一致的合作共识。
积极转变传统招商引资方式,搭建“招商联络点+招商公司+中介机构+云招商线上系统”四位一体招商平台。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及香港设立招商联络点,选派业务骨干驻点招商。
组建云南自贸区招商服务公司,实施专业化、市场化招商,为项目引进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全过程服务。签约一批专业招商中介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作用,拓展招商引资网络,打造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格局。建立“云招商”线上系统,通过“线上线下”联动,采取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等形式,将“面对面”变为“屏对屏”,确保疫情期间招商不断、力度不减。
围绕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重点产业,在巩固已有客商资源的同时,持续涵养新的客商资源,建立“新基建项目库+装备制造企业项目库+信息经济项目库+总部经济项目库+存量企业扩大再生产项目库+外商投资项目库”等“六大招商引资大数据储备库”。将国内外意向型入区企业纳入大数据储备库,通过大数据准确把握企业信息、发展需求及未来投资方向,有效提高项目撮合效率和匹配水平,争取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引进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截至5月底,全区实际到位市外内资73.7亿元;引进7家外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3744万美元,新设企业数量、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合同外资较去年同期均有较大增幅。其中,海康威视、东方国信等22个总投资226.8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13个总投资92.7亿元的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涵盖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总部经济、金融及商贸服务等领域。
民生保障“有温度”
坚持民生优先,注重民生为本,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昆明经开区着力解决民生保障问题,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定有序。
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促就业、稳岗位”的联动效应,努力稳定就业、积极增加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区提供有效就业岗位3402个,城镇新增就业324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数150个,培训农村劳动力3225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2526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2.52%;同时,建立价格联动补贴机制,对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向受疫情影响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群体发放临时生活补助。
截至目前,发放失业保险金684.87万元,为失业人员购买职工医保317.02万元,发放失业人员临时价格补贴64.37万元。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9亿元,积极推进安石公路市政化改造工程PPP项目、呈黄路(北段)西辅线、经开103号路南延线下穿昆河铁路立交桥工程、经开256、经开245、大冲片区32号路、43号路新建工程、黄土坡1号道路续建项目建设,加快项目进度;启动经开区昌宏路下穿贵昆公路隧道、出口加工区北向交通等一批工程;抓紧开展茶高山连接绕城高速段道路建设、135号路(呈运大道东段)工程、呈黄路东辅线(南段)工程、商贸大街等项目前期工作,待手续完善后即可开工建设。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推进实验小学二期、黄土坡片区配套学校、经开三中教学楼加固改造建设项目。充分利用“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开展旅游商户诚信评价工作,助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营商环境“硬支撑”
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开放招商,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坚实的“硬支撑”,真正做到利企便民。今年以来,昆明经开区持续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针对企业复工复产复市遇到的问题和营商环境短板,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打破束缚、促进公平竞争、主动服务企业上拿出更多实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全方位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实施“三一四最”高效审批服务,建成“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全类型市场主体刻章政府买单”服务,提供“线上+线下”工商登记“证照分离”、纳税申报“套餐式”和社会保险“五险合一”服务。推行“先建后验、容缺审批、并联审批”,工程建设审批服务管理事项由87项精简至主流程30余项,审批时限控制在50—70个工作日。持续扩展“银税互动”受惠面,与辖区内8家银行开展“银税互动”合作,截至目前共发放贷款约6亿元,惠及企业1230户,有效减轻中小微企业融资压力。
成立云南首家专业化政务服务公司,聚焦窗口受理人员、后台审批人员和办事企业群众三类用户,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集中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梳理“一窗受理”办理流程,关联多个业务事项,进一步细化办事材料和流程,实现“综合窗口”按标准收件、按要点审查,企业群众按情形办事、按模板提交材料,打造“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的服务新环境。
对标国内先进政务服务中心,完善便民设施,引入海关、交警、法制、水电气等专业部门窗口,构建形成综合窗口与专业窗口并存的“1+3”业务受理模式。引入华为“智慧政务”系统,融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促进线下服务与线上服务应用融合,打造地区“智能化大厅2.0服务品牌”,提供24小时“全天候不打烊”服务。
2020年下半年,昆明经开区将以实干精神推动“六稳”“六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坚定不移朝着年初确定的目标迈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信息来源:区工委工作部张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