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尚未结束,南方洪涝已接踵而来。请稳住!
6月以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南方各省灾情严重,安徽歙县因洪水推迟部分高考科目、江西鄱阳房屋几秒内被洪水推倒。婺源800年彩虹桥被洪水冲断……数据显示,南方洪涝灾害已致1122万人次受灾,13.8 万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622 千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 206.7 亿元。
洪灾自古以来就是头等大患,是我国最严重的的自然灾害,且没有之一。在南方,每年汛期,由于极端极端降水量事件不断增加,洪涝灾害几乎年年发生,国家年年也出动各方力量治水。那问题来了,为何年年治水,年年洪灾?
主要原因有三:洪灾发生频率高、洪灾经济损失严重以及洪灾难以有效控。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归属于洪灾已经被纳入我国应急管理部门的11项职责之一,最大限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新时代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已从强调全灾害管理走向重视全过程管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也驱动应急管理逐渐走向智能化,那么,在南方洪涝告急的情况下,该如何通过应急管理最大程度降低洪灾损失?
洪灾来袭的过程也灾前、灾时,灾后三个过程,而洪灾应急管理,也可围绕这三个过程一一展开。
在洪灾前期,物联网可用于增强物理环境中的数据收集,并快速将这些数据,如温度、水质或烟雾等数据传达给城市的不同部门进行分析,政府就可以建立灾害模型,并在如何部署救灾资源方面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包括引导群众在洪灾来临之前提前离开。但这种智能部署的前提是,城市需要安装了足够多的物联网设备,以加强城市各类静态采集与动态感知等多维数据之间的融合。这种高需求促使地方必须加快5G和物联网建设。
在洪灾的救援过程中,可通过灾害模型对洪灾影响情况进行分析,比如通过模型分析降雨影响、泥石流风险、内涝风险。并建立事中应急处置系统,在对洪灾进行分析评估之后,自动触发相应报警通道,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相关处置部门,如消防部门、医院、交警部门等等,与此同时,该系统还能根据布局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摄像头,对当前环境下的交通进行实时智能分析,保证关键信息顺利传递,并规划出最短且最优的通行路线,从而促使相关部门能在最快时间里抵达突发事件现场,为洪灾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以及在洪灾过后,既需要追溯寻源,关注源头风险预警,也需要建立事后完善恢复系统。因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提高一般,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日益完善,也需要依靠事后完善恢复系统,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评价和“训练”,进而为事前预警系统提供更为准确的事件分析能力,提高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应急反应能力。
以上所谈及的应急管理全过程,都得益于智能技术的发展。但就目前看来,应急管理智能化还比较青涩。正如浙江大华技术有限公司解决方案经理王焕强所言,“我国的应急管理仍处于智能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目前应急管理智能化建设水平低、系统集成困难、数据深度应用不够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应急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全灾害管理,多主体参与的实现。”
不过,就日前而言,尽管智能化尚不纯熟,但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无人机、机器人技术已经成为未来应急管理市场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上文已经谈及,此处简单介绍无人机及机器人技术在洪灾应急工作的应用。
在洪灾应急工作中,无人机巡查系统可立体查看蓄洪区的地形、地貌、堤坝等情况,在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人工巡检时,无人机快速赶到出险地区航拍能够为防洪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对提高灾情调查和监测的水平和效率,获取直观的、实时动态的灾区灾情有巨大帮助;而水上救生遥控机器人更是深入水源,可快速到达落水人员身边,提高救援效率。
而除了技术支持,急救人员和有效合理的工具更是应急管理的关键所在。或许这点,我国可以向日本学习,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综合性防灾减灾对策机制,包括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良好的应急教育和防灾演练,以及建成由消防、警察、自卫队和医疗机构组成的较为完善的灾害救援体系。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南方洪涝灾害的数次告急,更督促我国需要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以迎接新形势、新环境下的新危机和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