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
作为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以下简称:市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副护士长李娟,与死神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生死大战”,她已经算得上是身经百战。但是,作为雅安市援鄂医疗队领队和临时党支部书记,与新冠肺炎抗争,她仅算是一个“新兵”。
在武汉汉阳国博方舱医院,面对980个床位的“病房”,每天面对不同需求的病人,李娟对特鲁多的名言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工作,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李娟看来,无论是在雅安,还是在武汉,她们的使命都没有改变。
作为领队,李娟还有一个使命——雅安市援鄂医疗队20名队员,一个不少带回家!
李娟带领我市援鄂医疗队凯旋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李娟
初见武汉城
也许是在ICU工作缘故,李娟总觉得计划总赶不上变化。
2月11日上午,李娟第一次走进武汉汉阳国博方舱医院时,工人们还在施工安装门。临行前,她专门安排队员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及防护服的穿脱训练。“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会让大家措手不及。”从2月9日18时许到达武汉机场,23时左右才入住宾馆,对于武汉的了解,她和大家一样很陌生。
看见正在建设的方舱医院,李娟不知道医疗队什么时候才能投入“战斗”。“上午还在施工,下午就通知要收治病人。”刚刚还在和大家谈论方舱医院建设的事情,转眼就接到收治病人的消息。
来武汉前,34岁的李娟是市医院ICU副护士长。她在临床护理上有着很厚的功底,能熟练应用当下最强有力的生命支持系统——ECMO。为了增强临床护理技能,李娟还熟悉掌握了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主要就是将患者体内的血液引到体外,然后净化,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对于脏器功能障碍以及慢性心衰竭有很好的疗效。”
市卫健委和市医院共同选择派李娟去武汉,正是看中她专业精湛、临床熟练。1月28日凌晨,李娟在接到将组建援鄂医疗队通知后,毫不忧虑做出了参加医疗队的决定。
在市医院ICU,护士长李国蓉要求每一个护士都要做到全能,“ICU的护士就像医院里的‘全能冠军’”,每一个护士需要掌握各项专科知识与技术,更需要求精、求高、求快、求准。
在李娟临床成长道路上,李国蓉和ICU主任杨敏无疑就是她的良师益友,在杨敏和李国蓉雷厉风行的作风上她看到了“争分夺秒”对ICU的含义。经过10年的护理工作,李娟也逐渐成为杨敏和李国蓉心目中的“全能冠军”。
“需要一个中级职称,我去最合适。”在20人的医疗队中,真正参加过新冠肺炎治疗的只有杨延山和汪雨晴两名队员,包括李娟在内对新冠肺炎的了解仅停留在宣传资料上的内容。但从治疗设备的使用和临床急救来看,李娟无疑是一个最佳人选。“1月22日,发现(雅安)第一例疑似新冠肺炎病例之后,我就主动申请到抗疫最前沿——三院区(市医院感染科)去工作。”
“去哪里?”“去武汉。”李娟接到将奔赴武汉的通知时,丈夫任毅就坐在自己的不远处。“当时对于武汉情况并不清楚,感觉是要上战场一样。”
任毅叮嘱李娟既要保护好自己,还要带好团队,要把队员一个不少带回来。
2月9日凌晨,奔赴武汉的命令下达,原计划10人的医疗队增加至20人。
“原计划的10个人,已经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培训和学习。”作为领队,李娟顿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她必须在短时间内让其他10个队员跟上队伍进度。“杨延山和汪雨晴现场指导,确保防护衣穿脱规范。”
2月11日,武汉汉阳国博方舱医院开始收治病人。
“只要防护措施到位,应该没有问题。”李娟一方面要让大家保护好自己,又提醒大家不要防护过度。
当天,从方舱医院传来队员顺利交接班的消息。
李娟精心护理病人
李娟在武汉汉阳国博方舱医院
在方舱医院的日子
980个人的大病房,没有人知道怎么做,得有人先试试。
李娟对大病房已经习以为常,但进入980个床位的方舱医院,她还是觉得有些震撼。“你想980个患者在病房里呼吸,所有的气体都在病房里,在里面工作你觉得会怎样?”对于方舱医院,大家不仅充满着陌生感,也有些担忧。
从2月11日晚上开始,四五天时间,方舱医院收治的病人就已经满员。登记信息、分发食品、药品……最初,每天接收近200个病人。
20名队员中,很大一部分是近视眼。在眼镜外面再戴一个护目镜,并且护目镜的带子要拴得够紧。穿上防护服,人还没有进入病房,护目镜上全起了雾,再坚持一会儿就开始滴水。头痛、恶心、胸闷……穿戴时,都想穿得够紧,进去后又觉得很难熬。
第一班,有些队员穿防护服就用了1个小时,都害怕“暴露”。
“前面几个班,大家上完后都感觉胸闷,大家担心是不是被传染了?”她常常用各种办法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
在武汉,新冠肺炎患者要经过严格筛查,根据病情分别进行治疗,主要有轻症、重症、危重症三类患者,而在武汉汉阳国博方舱医院进行治疗的患者全部是轻症。
方舱医院每次接收新冠肺炎病人后,李娟会安排队员邓全会、杨延山、汪雨晴指导大家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情况来安排床位。“重一些的患者安排到护士站的对面。”
名字、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每天都要进行登记和核对,特别是刚入院的患者任何一项都不能漏掉。在方舱医院,护理人员频繁接触病人,掌握着病人病情动态最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新冠肺炎患者与病毒殊死搏斗的过程中,心理状态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医护人员必须给所有人鼓励。“传染病有一周都是急性期,这一周最难熬。有的患者几天治疗下来,核酸检测就呈现阴性,但有的不行,要治疗更长一段时间。”李娟从ICU工作的经验得出,人有信念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生死时刻。
2月17日,57岁的袁梦(化名)经过5天治疗后,她的核酸检测呈现阴性,但是肺部CT显示病灶没有完全吸收。看着其他病友陆续参加第二次检测,有的甚至出院,她有些着急了。袁梦每天都吵着要做第二次核酸检测,希望早日出院。
“她觉得自己已经是阴性了,不必要和大家住在一起,害怕被再次感染。”袁梦家中也有医护人员,李娟和队员们一起来安慰袁梦,并让从事医护工作的家人与她进行沟通,进行心理安慰。“她已经有了抗体,一般不会再次被感染。”
有一次,邓全会发现一位病人精神状态非常好,但呼吸却有些异常,立马给病人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病人血氧饱和度已经很低,我们立即为其进行吸氧并向医生汇报,病人得以及时转院进行治疗。”在方舱医院,给病人进行无创治疗,一旦病情加重就必须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
在收治的病人中,王娜(化名)和丈夫都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异地上学的孩子需要家长签名。由于王娜夫妇都在医院医治,无法签字,王娜情绪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就与对方对接,把需要签字的资料传到医院,将其打印出来,帮助完成手续。”
2月21日,武汉汉阳国博方舱医院首批53名患者康复出院。出院前,他们都热情邀请雅安援鄂医疗队,春暖花开时,再到武汉吃热干面。
风雨后的温暖
武汉汉阳方舱医院有一道亮丽的风景——走廊上,挂着许多武汉美食和四川美食的照片。
在雅安市援鄂医疗队入住的酒店,由于受疫情影响,酒店其他服务已经停止。“除了上班几乎不外出,大家不同程度有失眠和厌食的问题。”看着队员们饮食有所减少,酒店经理陈宇(音)专门将厨师喊回来为队员们做热干面。
“不怎么吃得习惯,但大家都很感动。”在武汉,每天有两三个志愿者守在酒店外面,他们专程免费为医疗队提供用车服务。“不管什么时间,只要联系他们,便会免费接送。通过他们的帮助,解决了医院和酒店往返的许多难题。”
3月8日,邓全会等9名队员从武汉汉阳国博方舱医院调到武汉红十字医院,从轻症病区转而直接面对危重症患者。面对重症,李娟比其他队员更加适合。“我会用ECMO和CRRT,更加适合到重症病区去。”李娟申请了多次,只因她是领队,按照要求不能到重症病区工作。“我如果去了武汉红十字医院,剩下的队员工作协调上可能会受到影响,出于诸多方面的考虑,没有批准我到重症病区的申请。”
在武汉汉阳国博方舱医院,登记信息、发食品、发药和生命体征的监测是医护人员担负的主要工作。
临行前,李娟就像大姐一样,教大家如何用ECMO和CRRT,她知道在重症病区医疗设备的操作至关重要。“我最担心吸痰和穿刺,害怕她们被针刺伤或者吸痰感染。”基本上每个重症病房都有两台ECMO,病人护理起来难度非常大,提前培训学习让队员们有了一定的准备。
到重症病房的第一天,邓全会发现自己负责的三位病人少了一位。询问同事,同事沉默,从他们眼神中,邓全会明白了。在实地了解情况时,邓全会一直跟在老师的后面,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询问,认真做好笔记。
每天晚上,李娟会通过视频给9名队员传授各种设备的使用技能,鼓励和疏导大家摆脱心理压力。
在邓全会眼中,李娟就像一个大姐姐一样。
“工作10年,从来没有遇到过三级防护,穿着防护服6小时不能吃、不能喝、不能上厕所,对大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起初每次进方舱,李娟都会提醒大家记得穿上尿不湿。方舱医院只有一个出口,每次只能容纳3个人同时经过出口脱防护装备。“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漏掉,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在武汉,李娟通话频率最高要数杨敏、李国蓉和市医院护理部主任胡盛琳,每当她需要帮助的时候,都会得到后方的大力支持。
3月8日,武汉汉阳国博方舱医院清舱,之后李娟不断加强队员的业务培训和学习,做好随时投入其他医院工作的准备。“我们一直在申请,申请到其他医院重症病区工作。”李娟和队员们一样,都希望救治更多的患者。
3月16日,李娟接到返川的命令。突然要回川了,心中有些不舍。
3月17日,邓全会和其他19名队员结束任务,返回四川;3月31日,在结束14天的隔离后,李娟将雅安市援鄂医疗队队员全部带回家。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李娟在京接受表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这是全体队员的荣誉,更是雅安人民的荣誉。”李娟感言,作为雅安人、汉源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湖北援建汉源的恩情时刻牢记在心。(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周代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