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自然》杂志在全球范围内征集了480名科研人员参与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人脸识别研究领域一些“棘手”伦理问题的看法。当地时间11月18日,相关调查结果在《自然》官网发布。
据了解,480名科研人员主要从事人脸识别、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从地区构成来看,67%以上的受访者来自欧洲和北美,11%来自中国。67%的受访者在大学工作,15%则在私企工作。但《自然》也强调,这次调查选择的是“方便样本”,不一定能代表科学家的整体观点。
在人脸识别领域,一些科研项目会使用人脸分析方法研究敏感的个人特征,例如通过外表识别或预测性别、性取向、年龄或种族。这类研究在过往引起过诸多争议,比如斯坦福大学曾在2017年发布研究称,“算法仅凭一张照片区分直男与同性恋的准确率高达81%”。
《自然》的问卷就此设置了一道多选题。结果显示,仅有16%的受访者认为应杜绝此类研究。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这类研究还是有价值的,只是应在研究开始前采取额外的伦理措施:42%的受访者认为应征得相关主体的知情同意,31%的受访者表示应与可能受影响的群体代表展开讨论。
“是否应该做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背景:为什么这些研究很重要?谁可能获益?至少这类研究应该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审查过程中还应当包含潜在受到影响的群体的声音。”一位研究人员写道。
但也有一些科研人员保持开放的态度。15%的受访者认为,研究完成后与可能受影响的群体代表进行讨论就够了。12%的受访者甚至认为不需要征得相关群体的任何同意或与其讨论。
此前,绝大多数研究会从网上的公开照片集下载人脸大数据来训练和测试算法。照片是公开发布的,并且经常标有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license),所以研究人员通常不会联系照片中的人征求同意。
但这样的做法在近年来遭受了挑战,因为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仅能代表照片版权所有者(比如摄影师)的许可,而不是照片中人物的许可。2019年,微软就因为抓取此类照片惹来争议,最终关闭了“全球最大的公开人脸数据库”MS Celeb。
在《自然》的问卷中,40%的受访者认为应征得照片人物的明确知情同意。37.1%的受访者认为应该使用有CC许可的照片。但仍有18.3%的受访者认为可以“自由使用网络照片”。
除了研究问题之外,《自然》杂志的受访者还对人脸识别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表示担忧,尤其是对于私营公司和政府的应用。
在针对政府、警方、私企、高校研究、企业研究设置的问题中,对私企应用感到“非常不舒服”和“有些不舒服”的受访者占比高达70%。横向相比,这一不舒服比例的数值也是最高的。
“你是否认为私企的人脸识别应用(比如门禁或员工考勤)需要额外的监管?”针对这一问题,仅有6%的受访者表示“不需要”。
66%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张贴明显的提示,让人们知晓人脸识别摄像头正在工作;61%认为应该允许人们了解他们被拍到了什么图像、这些数据会被如何处理。其他得票较高的选项还包括允许人们选择退出、征得人们的明确同意、允许识别身份但禁止识别情绪或人格特征。
受访者普遍支持警察在刑事调查中使用人脸识别。这一调查结果和2019年9月一个英国研究机构对4000位英国成年人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十分相似。
《自然》还发现,大多数人支持警务、智能手机解锁或机场验证旅客身份等场合的应用,但几乎不支持在学校或工作场所应用。
最令受访者感到不安的是“任何人可以查看他人身份”“在面试中检测面试者的性格特征和情绪”“企业在公共场所追踪行人”,以及“监测学生的表情和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针对政府还是企业的人脸识别应用,都有多数受访者认为更多的监管措施是必要的。
此外,大多数受访者希望接受更多伦理方面的培训。在回答了培训问题的419名受访者中,有316名受访者此前没有参加过培训,其中62%认为自己需要培训。有过培训经历的受访者中,则有53%的受访者认为还需要更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