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上午,中共昆明市五华区委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共产党昆明市五华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的有关情况和《中共昆明市五华区委关于制定五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主要内容及突出特点。
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李劲表示,这次全会对于团结动员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对于五华区“十四五”开局,全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科教创新先行区、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建设,奋力开启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高品质核心区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充分肯定了“十三五”时期以及区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以来区委常委会的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五华面临的发展环境。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昆明市五华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整体谋划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接续奋斗和开拓创新相结合、战略引领和落地落实相结合,明确提出了“十四五”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集中回答了五华在新发展阶段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怎样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建议》提出,五华要奋力开启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高品质核心区建设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建议》高度评价了“十三五”期间五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全面展望了五华二〇三五年实现全面建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高品质核心区远景目标。结合五华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建议》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五华将建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高品质核心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体系现代化、城乡发展现代化、公共服务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区域治理现代化“五个现代化”。
《建议》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五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高品质核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创新驱动取得新成效,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新兴产业成为增长引擎,对全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文化魅力得到新彰显,城乡融合开启新局面,让全区人民在推进高品质核心区建设过程中共享五华发展成果,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生态文明取得新进步,美丽五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区域治理达到新水平,法治五华、平安五华、和谐五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
《建议》科学确定了“十四五”时期五华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议》强调,要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为抓手,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为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贡献五华力量。要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品牌影响力。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激发转型动能,加快“科教创新先行区”建设。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释放发展潜能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制度保障。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加快“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建设。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强城乡统筹和乡村建设,推进高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城乡面貌,率先打造现代化高品质中心城区。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强化专项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全力补齐民生短板,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五华。
《建议》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新突破。二是立足发展新阶段,构建新格局。三是聚焦新发展要求,开创新局面。
中央驻滇和云南省、昆明市20余家媒体记者到会采访报道。区委办公室、区发改局、区教体局、区科信局、区商投局、区文旅局、五华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结合职能职责,围绕推动“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年远景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回答了记者提问。
区委办公室
下一步工作中,将重点采取以下五个方面措施,确保《建议》明确的各项目标全面完成。
一是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省委、市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结合五华实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
二是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三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一体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及时发现、总结、提炼来自基层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在广纳民智、汇聚民力中形成推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高品质核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四是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全面对标对表《建议》,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高品质核心区奋斗目标,紧扣“三大功能定位”, 细化目标任务,实化政策举措,科学编制好 “十四五”规划纲要和行业部门专项规划,为五华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做好规划引领。
五是建立和完善规划落实机制,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机制,健全完善任务分工、督促检查、情况通报、监督问责等制度,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严格督查考核,强化结果运用,推动《建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区文化和旅游局
擦亮翠湖历史文化名片。一是按照《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规划》,分批分步实施翠湖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工程,坚持“去行政办公、去低端业态、去不协调建筑”的工作原则,全力推动“翠湖春晓”“观翠广场”等翠湖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二期项目和云瑞东路3号、12号院等胜利堂周边整治提升工程,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改造有机结合,打造古老与现代交织互补、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商贸与文化交融发展的昆明历史文化地标;二是深入挖掘和整合片区历史文化资源,持续发展建设环翠湖博物馆群落建设,结合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展示形式精致、展示内容古今融合,突出近代昆明乃至云南文化事件、文化名人、市井生态、特色产业、传统商贸领域的博物馆群落,并打造成为国内具有示范代表性的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和国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是以翠湖•讲武堂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为契机,与西南联大、云南贡院、圆通寺、文庙、抗战胜利堂、昆明老街、南强街等历史文化地标组团打造“城市历史公园”。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基于五华区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现状,按照国家和省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施标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手段、服务方式和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知晓率和利用程度。目前辖区内图书馆、文化馆总馆各1家、分馆10家,街道综合文化站10家、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3家。“十四五”期间将持续对文化设施进行改扩建,计划增加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约为2万平米;二是持续提升“海鸥文化节”“蓝花楹艺术节”的等文化品牌影响力,打造民俗节庆、民族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继续推行“五华文化惠民卡”,扩大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三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及地域特色,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和文艺精品打造计划,精心打造文化精品力作。支持莲花池、马家大院等庭院剧场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大力发展现代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促进文化庭院剧场发展壮大,打造具有本土魅力的文创品牌。二是打造以“一山·一湖·两街”为布局的五华区创意产业园区。“一山”即为金鼎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围绕“金鼎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为核心,“拾翠民艺主题园区”“云纺秘境M60文创园区”“金鼎1919艺术园区”“同景108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共同聚集;“一湖”为翠湖历史文化旅游片区,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历史文化和公共文化资源,形成以文化旅游、文化艺术展演、博物馆集群、休闲娱乐、民俗客栈为主的城市文化旅游核心区;“两街”为昆明老街、南强街,挖掘和利用抗战胜利纪念堂、聂耳故居和密集的名人故居、古玩街区和城市中心商业区,通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形成城市文化观光、演艺、休闲娱乐、民族工艺、老字号品牌创生和餐饮文化为主的文化创意街区。三是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五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支撑,整合“文博游”“都市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要素,持续加大旅游品牌宣传力度,全方位展现五华文旅特色;推进文化产品旅游化与体验化升级,加强对文化产品旅游化开发利用的规划引导,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政策、制度、资金等支持和保障。加快“一部手机游云南”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全面应用。实施“乐享五华”平台建设,推动文旅经济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挖掘朱德故居等红色旅游资源,持续提升文旅品牌热度。
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五华区将紧紧围绕“科教创新先行区”的定位,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主体加速壮大、创新平台扩量提质、创新人才不断荟聚、创新先行区地位显著提升”为主要发展目标,逐步构建“一院三中心五园”创新发展格局。深化与中国工程院云南分院双向合作,依托云南省区块链中心、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人工智能中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大健康、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创新资源要素,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园、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园、立体园、电竞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依托重点园区、重点创新载体、重点企业,促进创新生态圈精准化定位、协同化发展、动态化布局。
在今年的工作中,将重点通过“四个先行”推动“五项工程”。着力“四个先行”:一是政策先行,通过出台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政策文件,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形成创新发展的新动能;二是智库先行,要充分发挥辖区高校、科研机构集聚的优势,共建创新人才智库,引导辖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为创新驱动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平台先行,要提质成果转化中心、技术交易市场、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互动,将成果向周边省份及南亚、东南亚国家转移转化;四是服务先行,要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对企业创新创造实行精准服务,将五华区创新服务中心打造成高端专业化的创新服务中心。实施“五项工程”:一是实施好技术创新提升工程,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力度培育和引进高企业;要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来五华设立研发机构;加强对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的支持。二是实施好产业支撑引领工程,突出五华产业园区创新主阵地作用,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文化融合、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三是实施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作用,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不断优化完善产业孵化育成体系,营造创新创造的发展氛围。四是实施好协同创新拓展工程,加强与云南省、昆明市重点创新县区的合作,深化与奥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抓住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创新中心,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创新中心的发展建设机遇,拓展国际创新合作。五是实施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加强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加快创新人才的结构优化,聚焦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五华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人才,不断提高对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服务能力和支持力度。
区教育体育局
“十四五”时期,五华教育将立足科教创新先行区的定位,紧紧围绕促进公平、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体育现代化进程,努力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和服务均等化发展。
科学布局教育资源。一是落实《五华区教育资源布局布点专项规划》,立足通过重组、扩建及新增等途径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重点推进北市区、西北片区学校建设,消除学校布局盲点,努力提高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到2025年,实现全区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13平方米、小学生均占地面积12.7平方米、中学生均占地面积16.5平方米、九年一贯学校生均占地面积15.1平方米。二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抓住城中村改造或区域更新为学校建设用地供给的契机,采取资源整合拓展的策略,多措并举不断供给学校建设用地,按标准建设和配置新建幼儿园、中小学,优化提升老旧学校活化利用,加快推进主城区现有未达标的校园提升改造,优化主城区学校服务半径,逐步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逐步减少跨区就读、择校读书的现象,保障居民就近入学的要求。
加快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普及普惠发展好学前教育。一是加快昆武高速以东区域、长虫山东侧区域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力争两片区域分别配建幼儿园29所和11所,调整配建幼儿园共计达到510班。二是按照“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加快西翥学区农村幼儿园全覆盖建设。三是健全学前教育发展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综合奖补等方式,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四是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云南省幼儿园保教工作指导手册》要求,消除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推进“幼小衔接”项目建设。
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一是加强学校建设,扩大学位供给,到2025年,优化改扩建14所小学,在西北片区、黑林铺街道、红云街道等新建4所完小;优化改扩建7所初中,在西北片区、丰宁街道、红云街道等新建4所初中。二是完善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学校共同体建设、城乡对口帮扶等机制,提升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推动优质资源加快培育,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
多样特色发展高中教育。一是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化办学,支持一级一等高完中及其他优质普通高中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民校”等方式,实现“1+N”的教育集团,提升全区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到2025年,力争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二等高完中,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昆明五华实验学校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三等高完中,全辖区省一级高(完)中达到8所。二是高位统筹全区普通高中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推动各学校加强国家标准课程体系建设,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践课程体系,发展基于培养拔尖人才、特长学生的创新课程体系,引进开发基于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国际课程体系。三是贯彻落实昆明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依托五华区作为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区”建设,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创新推进新时代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队伍专业水平。一是通过培养和引进等多种途径,建立“名师工作室”、“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学术论坛活动和组织巡回讲学等方式,造就一批区内杰出、市内知名、省内有重大影响力的人才,带动全区乃至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二是加强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义务教育青年教师培训,完善优秀教师骨干梯队成长体系。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城市薄弱学校教师、青年教师为重点,开展每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三是提高人才待遇保障水平,落实乡村教师工作补贴、生活补助等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确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四是加大教师表彰奖励力度,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五是优化人才队伍管理。实施教师队伍“县管校聘”,优化编制结构向人才队伍倾斜,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及时补足配齐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增加人才总量。
统筹深化“三名”工程。通过培养和引进等途径,造就一批区内知名、昆明乃至云南有影响力的人才,并通过“银龄计划”、建立“名师工作室”和组织名师名长巡回讲学等方式,带动全区中小学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到2025年,实现辖区内各类优秀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5%,省市级各类“名师工作室” “名长基地”达25个,区级“名师工作室” 30个,区级“名班主任工作室”20个。利用“银龄计划”等项目,多渠道组建名师名长工作站、工作坊和工作室。
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建设。一是依托五华区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示范区建设项目,加强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多媒体终端配备以及智慧教育软环境建设,构建更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到2023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体育”大平台。二是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建成五华区教育质量大数据平台。到2023年,初步建立起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大数据平台。到2025年,全面建成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测大数据平台。
区发展和改革局
五华区将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加快打造“五华服务”品牌。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5%左右。
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五华区重点发展现代金融、高端商务、信息技术服务、服务、现代物流等产业,坚持以引进与壮大总部企业为主要路径,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优质服务供给,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和服务领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绿色农业深度融合。
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五华区着力发展现代商贸、健康医疗、教育培训、居民服务、房地产等业态,坚持对标先进标准、展示五华特色,支持企业平台化发展,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升级需求。
为切实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2021年五华区将着力推进“五个结合”,提升“五华服务”品牌。
一是现代服务业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按照专业化、高端化、数智化的方向,鼓励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融入变革、产业变革大潮,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产业链供应链逐步现代化的要求。全面融入和服务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支持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利用现代技术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提供方式,引领消费升级节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是现代服务业与楼宇经济提升相结合。发挥楼宇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载体和支点的作用。着力开展“两掌握、双提升”工作:实施2021年度五华区楼宇经济现状调查,加快完善楼宇经济智慧管理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服务水平,重点掌握辖区楼宇资源新增、变动信息,掌握在楼企业经营、行业发展等信息,突出管理服务的迅捷化和精准化。坚持楼宇经济软、硬环境双提升,结合城中村改造、重点片区开发,新增、盘活一批楼宇资源,按照现代化办公要求支持楼宇增强硬件吸引力。提升楼宇周边交通、治安和市容卫生环境,鼓励和支持楼宇业主不断提升管理运营质量效益,吸引优质金融、商务、服务等领域企业入驻,努力降低楼宇空置率。
三是现代服务业与校产、省产、军产盘活相结合。从资源盘活、合作共赢两方面,加强与驻区高校、科研院所、中央、省属企业和军产管理机构的合作,拓宽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和载体。以云投集团、昆明理工大学、区政府共同推进“政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与人才链融合发展。依托驻区省属企业集中优势,加强沟通、上门服务,超前谋划闲置资产盘活,着力引进产业链关联环节落户五华,切实发挥省属企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以融通集团入驻五华、融入五华为契机,积极配合推进闲置军产利用,聚焦五华区重点产业领域开展联合招商引资工作。
四是现代服务业与园区优化提升相结合。突出五华产业园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围绕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云南省区块链中心、人工智能中心、现代商业中心四大园区主题,不断提升园区服务功能,促进大健康、数字经济等产业聚集发展。
五是现代服务业与招大引强相结合。围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突出招大引强,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央企、国企、上市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加快一批在谈500强企业和总部企业落地五华。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建立重大招商洽谈项目动态管理机制、招商项目顺利落地联席会议制度,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做好全程跟踪服务,提高项目落地效率。
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
十四五”是五华区都市经济发展产业转型迈向后半段的承接加速关键期,五华区楼宇总部经济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
楼宇经济方面。按照“新增建设一批优质楼宇、提升改造一批老旧楼宇、培育打造一批特色楼宇、盘活整合一批闲置楼宇”的发展思路,打造主城核心区、西北新城两个楼宇经济集群。主城核心区重点突出提升改造老旧楼宇和盘活整合闲置楼宇这两个“一批”,支持产权集中的楼宇开展提升改造,着力推进校产、省产、军产盘活,促进省属企业和高校厂房、楼宇的改造利用,引导扶持沃力空间、优创空间扩大规模,突出创新驱动和文化引领,实现社会资本投入、新经济新业态入驻、消费客流回流,为核心区发展注入持续的推动力。西北新城要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云南省区块链中心、人工智能产业中心、全市商业新中心的产业定位,重点突出培育打造特色楼宇和新增建设优质楼宇这两个“一批”,持续培育产业生态,推动西北新城优势产业聚集。
总部经济方面。按照“巩固提升三产,大力拓展二产”的思路来推进。第三产业:发挥传统优势突出招大引强,与楼宇经济结合,继续引入金融业、数字经济、区块链、零售业、央企等区域总部及省内新设立国企业、头部民营企业总部入驻,依托地利集团云南国际高原特色农产品市场建设,着力引入农产品流通及外贸企业总部入驻。第二产业:一是继续强化服务意识,抓好建筑业总部的招引资;二是依托厂口产业园和石盆寺产业园,围绕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领域,围绕本土优质项目引导入园和外地优势产业资源引入相结合,大力培育发展产销一体的新型总部,加速五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五华产业园管委会
“十四五”期间,五华产业园将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五华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科教创新先行区、现代服务业引领区”的定位,结合园区发展实际,按照“创新驱动、文化引领”的总体部署,以西北新城片区开发为重点,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打造大健康、区块链、人工智能、现代商业四大产业中心,着力突出发展特色产业。2021年至202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预计年均增长3%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年均增速预计将达到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