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五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为民排忧解难中自觉践行初心使命。
创新劳动纠纷速处机制
推进劳动用工新格局
随着劳动关系市场化进程加快,劳动争议案件呈现数量增加、内容复杂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趋势。五华区人社局按照“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思路,运用新时期“枫桥经验”创新建立“1131劳动纠纷速处机制”,推进劳动用工社会治理新格局。
设立1个劳动纠纷调处机构,让劳动维权更便捷。前端设“1个仲裁监察联合受案窗口”解决劳资双方选择权利救济渠道的困难;中端设“1个律师调解工作室”和“1个法律援助工作站”提供法律咨询并为困难劳动者搭建援助平台;后端有“1支调解员队伍”将简易案件化解在立案前,实现“一窗受理、分类流转、协同处置”。
1个“案前调解”工作模式,让纠纷调处更柔和。把协商、调解作为监察、仲裁的前置程序贯穿于案件处理全过程,将45至60日的法定期限缩短至15日,最快的一个半小时,降低维权成本。
建立3个工作机制,让纠纷化解更高效。通过仲裁监察联动、“调、裁、审”一体化、多元共治3个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构建1个“大调解”工作格局,让维权渠道更畅通。全省首创在市家具行业协会、餐饮与美食协会等组织内成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云顺和等24家用工密集型企业、10家街道办事处设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同时,拓宽调解渠道,上线“劳动纠纷求助”小程序,提供举报线索、申请预约。
2020年以来,五华区共处理劳动纠纷2449件,其中,在立案前通过速处机制解决952件,劳动争议仲裁案件调撤382件,调撤率达61.21%,接待群众6113人次,为2775名需要法律帮助的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咨询,化解集体争议隐患9起,真正打造了一条及时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权益、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提速增效的路径。
“三举措”为灵活就业人员
办理退休提供优质服务
当前,五华区参加城镇职工养基本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约5万余人,其中每年申报退休人数约1500人。为解决辖区内灵活就业人员在申请办理退休过程中无申报主体依附、无处存放个人档案、盲目申报办理等问题,在充分听取灵活就业人员办理退休的意见后,五华区人社局整合档案管理、退休审批、待遇核算机构职能,依托区劳动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中心设立“五华区灵活就业人员退休办理服务点”,切实做到为群众办实事。
细梳理,优流程。对流程清单进行完善,在材料收取、退休核准、退休待遇发放环节建立与档案管理部门、退休核准部门和区社保局的沟通协作机制,办理工作有条不紊。
一站式,暖服务。设置专门窗口、聘请专职人员为群众提供从个人申请、退休申办、核准发证到待遇核算的“一站式”服务,不仅提供退休申报主体,还优化档案服务,打通办理退休中的堵点痛点,让群众感受到退休不是没人管,而是管得更好更有保障。
广宣传,见实效。通过多渠道宣传,群众对退休办理点的知晓率不断提高,目前办理点受理申请数已达每月150件,办理个人档案免费托管4000余人,真正为辖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千方百计助推群众稳定和扩大就业
优化服务,夯实就业基础。积极落实线上直播带岗、招聘会进校园进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举措。开展“春风行动”、云南大学等10场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 19500个,其中,云南大学精品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近1300个就业岗位。通过各类新媒体每周不间断推送就业岗位信息,将岗位推送“精准”到人。为应届高校毕业生及未就业青年提供就业见习岗位数417个,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基地85家,引导各类用人单位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提升技能,拓宽就业新途径。立足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拓展以电工、中式烹调师和健康管理师等为主的30余个培训工种,因人、因地、因时制定培训“菜单”,手把手进行教学实训,帮助培训学员基本掌握一项致富技能,实现稳定就业。按照“先垫后补”的培训补贴管理办法,完成由线下培训到“线上+线下”培训的转化。同时,建立“日常抽查+随机抽查”“实地抽查+视频抽查”工作机制,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已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共14000人次,其中:就业技能培训2410人次,创业培训4期118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1472人次。
政策保障,激发就业创业活力。持续开展送政策活动,让政策红利第一时间惠及企业和群众,助力企业发展,稳定就业岗位。全面贯彻落实各项稳就业工作决策部署,强化实施稳就业各项举措,服务好重点人群,在扩大高校毕业生创业、增强农民工就业意愿、提高退役军人自主择业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加大就业服务和培训供给力度,全力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确保全区就业形势持续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