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国第一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五华区按照省委、市委和区委工作安排,紧密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党史学习教育,以“五个维度”为抓手,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高站位,强推进
增强为民办事“高度”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教育整顿成效的标准,制定下发《关于开展五华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职责任务和工作目标,扎实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将教育整顿成果转化为推动全区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以实际行动展示新时代五华政法队伍的新业绩、新形象。
对入滇河道水质进行快检
听民声,聚民意
拓宽开门纳谏“广度”
坚持开门搞教育整顿,召开3次座谈会,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等对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的意见建议,做到教育整顿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由群众评判,对收集到意见建议,逐一梳理剖析,研究整改措施,制定任务分解清单,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领导,倒排整改时限,及时整改反馈。
经侦大队为受骗群众挽回损失,获群众锦旗致谢
严打击,重整治
增强捍卫三安“力度”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理念,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公平正义。一是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持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围绕建党100周年大庆安保维稳“五个严防”目标,强化社会面巡逻防控以及核心区域、重点区域“三防八控”措施,严格落实重点部位武装定点巡逻、公安武警联勤巡逻和“1、3、5分钟”快速反应处置措施,提高街面见警率,有效预防和震慑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力挽群众经济损失。坚持“打击与挽损”并重,始终将预防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突出违法犯罪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深入推广“金钟罩”小程序安装,截至8月初,累计注册69万余人,受保护人数达91.5万人,电诈破案数和抓获人数分别同比上升11.18%和38.73%。三是全力推进智慧安防。以COP15安保维稳工作为依托,全面推进城市小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智慧安防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智慧安防小区644个、城中村36个,完成比例为100%。
五华区打造昆明市首个“民法典”主题公园
守公平,护正义
推进司法建设“深度”
一是区法院强化基层诉源治理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将巡回审理作为推进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树立司法公信的重要举措,形成了巡回审理常态化机制,就地立案、就地调解、就地结案,及时回应和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司法需求。二是区检察院全面贯彻“少捕”“慎诉”理念,加强未成年人刑事执行检察,全面推行羁押必要性每案必查工作。同时,发挥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积极作用,坚持“刑事打击”与“合规营救”并重理念,通过“相对不起诉+合规检察建议”模式,助力企业依法开展合规管理。三是公安五华分局深入推进治安基础要素“大起底”“COP15”平安护航大会战专项战役,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噪音扰民”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推动人民群众“三感”持续提升。四是区司法局推出“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推进访困解忧帮扶、开展法律宣传服务”五大主题实践活动,在月牙潭公园精心打造昆明市首个“民法典”主题公园,秉承“深入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将法治元素融入群众生活,为群众提供了走近法律、学习法律的生动平台,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感受法治的力量。
文林所户籍窗口工作人员热情服务群众
办实事,增质效
提升为民服务“温度”
升级“一站式”服务、延伸服务、上门服务,用“干警跑”“数据跑”代替“群众跑”。一是办事办证更便捷。前移服务窗口,实行“视频办”“在线办”“掌上办”,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的问题。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实行老年人,残疾人上门服务承诺制,开辟妇女儿童特殊群体绿色通道,对辖区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服务300余次,提供上门送证服务117人次;在综合服务站和茭菱派出所设置24小时“公安自助便民服务超市”,“全天候”服务;实行“周三夜市”“周六晨办”,为工作时间不便办事群众提供延时服务。二是护校安全更有力。进一步加强辖区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强化校园安全防范,每日投入警力1200余人次、车辆400余辆次,对全区226所学校开展常态化“护学岗”,每日早、中、午、晚上放学时段都见警车、见警灯、见警察。三是基层基础更扎实。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进多元化解纠纷机制,率先在全省成立律师调解中心(五华律师调解中心),率先在全市建立专职调解员队伍,全省首家设立在区法院的诉前委派调解服务中心,上半年受理法院委派案件87件,调解涉案金额2088万元。
下一步,五华区政法系统将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激励引导全体政法干警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厚植为民情怀,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着眼,从最突出的矛盾入手,从最基础的工作抓起,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