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 资讯 > 文章详情页

孙昌璞院士做客高山科学经典,贺杨振宁先生百岁华诞

2022年10月1日,是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100周岁生日。

为庆贺杨先生百岁华诞, 2022年9月30日晚,高山科学经典联合抖音组织了一场主题为“科学大家杨振宁百岁华诞”的活动,邀请了9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工作者,用“专业有趣”的方式从不同维度讲述杨先生的科学成就与个人故事。

这9位嘉宾分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杨振宁传》作者杨建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特聘教授刘钝,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西瓜视频独家创作人李永乐,知名科普作家严伯钧和科学节目主持人段玉龙。

这9位嘉宾,他们有的与杨先生有过密切的私交、有的与杨先生讨论过物理问题、有些是杨先生的追随者,也有些是杨先生的仰慕者,相信通过他们的讲述,可以带大家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杨先生。

同时,主题为【我“仰慕”的杨先生与我“认识”的杨先生】的圆桌论坛也将重磅呈现,从“仰慕”到“认识”的距离有多远?科学大家与与普通人有什么区别?是什么样的特质让一个人可以做出卓越的科学贡献?在圆桌碰撞中,一起走近杨先生其人其事。

1922年10月1日,在安徽合肥的杨家大院,杨振宁出生了。10月1日,才是他真正的生日,也是他的“吉日”。

1954年10月1日,他提出了轰动物理界的“杨-米尔斯规范理论”的论文之一《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而令他获诺奖的《质疑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发表于1956年10月1日。

提到杨振宁,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获诺奖第一人”,但对于杨先生的科学成就,却知之甚少。

2012年,在杨先生90岁生日的时候,清华大学送给了杨先生一个礼物,是一个黑水晶立方体,上面镌刻了杨先生13项诺奖级成果。

这13项重要贡献分为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等四个领域,分别刻在立方体的四个垂直面上:

统计力学

1952  Phase Transition(相变理论)

1957  Bosons(玻色子多体问题)

1967  Yang-Baxter Equation(杨-巴克斯特方程)

1969  Finite Temperature(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凝聚态物理

1961  Flux Quantization(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2  ODLRO(非对角长程序)

粒子物理

1956  Parity Nonconservation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1957  T,C and P (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

1960  Neutrino Experiment (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

1964  CP Nonconservation (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

场论

1954  Gauge Theory(杨-米尔斯规范理论)

1974  Integral Formalism(规范场的积分形式)

1975  Fibre Bundle(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对应)

当然,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就并不止于此,他的其他科学成就还有如下所列:

1947  Quantized Spacetime(量子时空)

1948  Angular Distribution(角分布)

1949  Weak Interactions(弱相互作用普适性)

1949  Fermi-Yang Model(费米-杨模型)

1950  Selection Rule(π0选择定则)

1950  Phase Factors of the Parity Operator(宇称算符相位因子)

1956  G Parity(G宇称)

1957  Two-Component Theory of Neutrino(中微子二分量理论)

1957  Hyperon(超子衰变)

1960  Intermediate Boson(中间玻色子)

1962  ξlimit(ξ极限)

1967  Nonabelian Wu-Yang Monopole(非阿贝尔吴-杨磁单极)

1968  High Energy Scattering(高能散射几何模型)

1970  Charge Quantization(电荷量子化)

1976  Monopole Without Strings(无弦磁单极)

1977  Self-dual Gauge Fields(自对偶规范场)

1978  SU(2) Monopole in 4D Spherical Space(4维球空间上的SU(2)磁单极)

1989  η pairing(η配对)

1990  SO(4) in Hubbard Model(哈伯德模型的SO(4)对称性)

在这些成就中,1957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凭借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成为了最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82年,美国氢弹之父泰勒指出,杨振宁因为创建“杨-米尔斯规范理论”,应该再次获得诺贝尔奖。

1992年,在杨振宁70岁生日宴会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说:“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学(狄拉克),三是规范场(杨振宁)。”

1994年,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将鲍尔奖颁发给杨振宁,颁奖词中说:“(杨一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深远地重新规划了最近40年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学的发展”,“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肯定会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相类似的影响。”

2022年,杨振宁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词为: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

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

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

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普通人看杨振宁,看到的都是一个个闪耀的光辉顶点,但实际上,天才同时也是一个鲜活真实、有自己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普通人。

但大多数人对杨振宁先生的了解非常有限,为了向大众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的科学大家的形象,科普公益项目高山科学经典特借杨先生生日的契机,组织了这次活动。并将在10月1日杨先生生日当天,举办科普书籍《杨振宁传》的导读活动。

2021年,高山科学促进中心牵头发起“高山科学经典”项目,邀请多位科学家推荐科学书籍,最终形成100部《高山科学经典》书目。“高山科学经典”项目还将邀请100位科学家和200位社会贤达作为导读者,以每周六晚直播的方式,用轻松有趣、专业科学的方法带领大家一起阅读科学书籍。

自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发布项目以来,“高山科学经典”每周一期书籍导读直播,截止目前已经导读了24场,在抖音等平台面向大众公益直播。

未来,“高山科学经典”项目将打造三大重点产品:出版《高山科学经典》系列丛书、开展线上导读直播、沉淀专业级科学导读视频节目,达到出版、传播、教育多重效应。开展全民科学阅读,共同推动“科学复兴”,提升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公心大用”。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error":401,"message":"site error"}//www.ekkosec.com/plan/2022/0930/98510.html
Baidu
map